今年6岁的贝贝,正在西安南郊一所公立幼儿园上大班。这学期本应是她在幼儿园度过的最后一个学期,但在开学后贝贝却被妈妈送到了外边的培训机构,妈妈说:“别的孩子都在上幼小衔接班,咱们也不能落后。”每年,随着小学入学的临近,不少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失”。不少家长甚至从中班起,就开始将孩子转到外面的培训机构,开启幼小衔接的“全科补课”。(2月21日 《西安晚报》)
“别的孩子都在上幼小衔接班,咱们也不能落后。”类似具有从众心理的家长不在少数,实际是否需要上幼小衔接班,并非家长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可见,邯郸学步并非只存在于寓言之中。或许,这就是人们面对幼小衔接时所采取的真实态度。不是真实需求引领了选择,而是从众心理误导了人们的判断。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阶段、两个不同教育场景,要求自然是不尽相同。到了小学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有了更大比重。多数家长信奉的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头处于落后位置,如何赢得以后的“长跑”,想想孩子的将来要面临的问题,比如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一路风雨,每一关都让人平添几分焦虑,又岂敢忽视这第一关?所以别人报班,咱也得报班,否则,落后了该如何是好。
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宣传,放大了人们的教育焦虑。一些小学在教学方面采取的措施,也让人家长产生了疑虑,比如,小学生入门知识教得少,对知识的提升却无比重视,致使一些孩子一上小学就感到“亚历山大”,甚至如果没有课外“加餐”,就可能掉队。现实的需要,迫使家长作出选择。
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因此,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有效衔接,十分必要。作为小学,理应推动“零起点”教学,从而降低衔接坡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起点上同起步;作为幼儿园,亦应规范办园,防止和纠正“超标教学”,彻底消除“小学化”办园倾向。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家长,该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幼小衔接”报班。与其强迫孩子过早地学习一些超过年龄段认知发展的内容,不如从儿童认知规律出发,去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专注能力的养成,比如把握时间概念,等等。而这当中,家长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有效陪伴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从懵懂无知到成熟,儿童成长自有其规律。众多幼小衔接班在事实上是快餐式教育、速成式学习,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幼小衔接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过渡,还包括习惯、能力、意识等多方面的衔接。从这个角度而言,家长应当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幼小衔接”。(杜建锋)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