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文学的进步,我们已经能够看到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火球,我们已经能够目睹镶嵌在大爆炸火球上宇宙结构的种子,我们已经能够重构宇宙演化的历史,甚至我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宇宙未来的命运。”2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在天津市第一中学为学生们现场授课。(2月20日中新网)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上个世纪,执掌清华的梅贻琦校长的这句话,直至今天,仍值得人们重视。
中学不是大学,想拥有大师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莫说中学,即便许多大学,也难以拥有大师。当然,中学生也不是大学生,在他们日常的学习中,或许也不需要“杀鸡用牛刀”。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大师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聆听大师的一次讲座,或者和大师有一次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来说,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仅在于他们具有渊博的学识,还在于他们对未来科学、世界走向有更深刻的认识。《论语》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因此,有聆听大师开讲的机会,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可能播下的就是一粒科学的种子、思想的种子、志向的种子,会让他们跳出日常的学习,看到更远的星辰大海。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对于科学的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有老师就表示,“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现在所学的基础学科在以后步入到更高的阶段是怎样的一种发展前景”,这种直观的感受会转化为志向和兴趣,成为他们长久学习的动力。
对于大师们来说,自己能够不断努力,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是社会的幸事。但与此同时,奖掖后学,提携晚辈,才能让自己的所研所成得以传承,也才能让人类文明持续进步。因此,大师都很注重后学的培养。一些大学规定,大师不仅要带硕士、博士研究生,也需要给普通本科生上课。其指向是很清晰的,只有让更多本科生从大师的讲授中受益,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才更有利于科学和文明的薪火传递。
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科学才能赢得更年轻的力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开花结果”的可能。所以,大师们也应走进中小学生中间,为他们布科学的道,为他们洒科学的甘霖。我国是很注重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的,从推动科学家走进中小学,到天宫课堂的数次开讲,到中学生参与科普卫星的研发设计等等,就是要让青少年充分感受科学的魅力,鼓励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最终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栋梁之材。
孩子们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也是最具创造精神的,和孩子们在一起,大师能够感受到年轻的力量,或者,从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维中得到启示,也未可知。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家能够获得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他们也是我国科学界名副其实的大师。通过举办“院士来上课”活动,让更多院士走进青少年,给更多青少年增加与院士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是值得称赞的好活动。(关育兵)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