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络不愿学习,为了打游戏与家人争吵、动手,不爱社交,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日前,为了厘清儿童青少年出现网络沉迷的心理因素,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及自我控制能力,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于近期开设了“网络沉迷门诊”。实际上,“网络沉迷”往往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经医生诊断,不少出现孩子沉迷网络问题的家庭,迫切需要重建正常的家庭沟通模式。(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孩子沉迷网络,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许多家长苦不堪言。对此,国家有关方面从限制未成年人网游时段时长、实名验证、加强监督检查和引导家庭、学校、社会承担监护守护职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不过,由于家庭性质和情况不同,家长对孩子沉迷网络的认知和处理方法不同,家长引导孩子把时间、精力和关注点从网络转移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并不容易。
孩子在家庭中使用网络的机会很多,家长很难完全隔绝孩子与网络的关联。一方面,家长有家长的事,工作上的、生活上的,等等,即使家长有时间关注到孩子沉迷网络,也没有过多时间处理,或者即使有时间处理,也可能处理不好,抓不住要害,对孩子远离网络起不了太大作用。
另一方面,很少有家长把孩子沉迷网络看成一种“病”,并借助外界力量,对孩子采取进一步措施。不少家长觉得,孩子一旦被医生诊断为精神有问题,可能影响孩子的声誉甚至未来;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接触网络是一种能力,有的家长时不时地向孩子讨教网络上的问题,都助长了孩子过分使用网络,向孩子触网发出了包容、默认的信号。还有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管、接送,“隔代亲”的现实情况及其文化、年龄、爱好等差异,很难使监护孩子的职责履行到位。
这些因素都意味着,虽然家长应当承担起孩子沉迷网络的主要责任,但现实中,又不可能每个孩子的家长都看得到、做得到,更不用说做得好。孩子沉迷网络,家长能带孩子去看“网络沉迷门诊”的,毕竟是少之又少。何况,有的孩子还是留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哪里管得了孩子平时都做些什么?
培养、教育孩子,比种庄稼更重要,比加工零件更精细。对沉迷网络的孩子,家长是最直接、最关键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要素。家长不能指望学校、教师等第三方成为看管孩子的责任方,或以自身文化水平低、管教能力差,放任沉迷网络的孩子。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自觉远离网络,在孩子面前不能有依赖网络的示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3亿户。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离不开网络。在孩子面前,家长不应总是刷短视频、看新闻,要用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多交流。
其次,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有必要采取断网、暂时没收手机等有效措施。不少孩子可能会看成人的脸色行事,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选择。断网、断电、暂时没收手机看似粗暴、无奈,却有效。在这个背景下,家长才能与孩子一起玩其他游戏,讨论更有意义的话题。
第三,发现孩子沉迷网络,除了找医生等专家咨询,也要与学校形成合力。“网络沉迷门诊”是从医学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改变孩子对网络的依赖。同时,家长要与教师沟通,建议学校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学校和课堂,建议教师不在手机等网络上布置作业,与教师讨论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学校一起,把沉迷网络的孩子拉出来。(卞广春)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