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时评] 孩子被打伤,家长岂能“打回去”-威尼斯2299

  |     |     |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成长时评] 孩子被打伤,家长岂能“打回去”
2022-11-11 10:13: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11月9日,一段监控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一男子疑因孩子在幼儿园被同学打伤,带着孩子上门理论,过程中突然挥手掌掴孩子同学,将其打倒在地。随后该男子与孩子同学的爷爷发生冲突,在对方举起椅子砸来时将其推倒在地。11月9日下午,南京警方发布消息,已将涉事男子刑事拘留。(11月10日《扬子晚报》)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是一个屡受争议的老话题。以往讨论“打回去”的对象主要是孩子,有的家长觉得应该让孩子“打回去”,不能被人当成“软柿子”;更多家长反对以暴制暴,认为应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上述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可谓是“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的升级版,即由孩子“打回去”上升为家长“打回去”。这显然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不仅是一种不良示范,还会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发生争执甚至打架,都很正常。如果家长掺和进去,因为护子心切,动手“打回去”,本来很容易解决的事,势必变得不好解决,也就是将小事变成了大事。以这起家长“打回去”的事件为例,涉事男子在训斥对方孩子时,突然一个耳光打上去,致其仰面倒地;孩子爷爷拿起椅子反击,结果被推倒致腿部骨折。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可处拘留或罚款;造成轻伤或重伤的,还可能判刑。

  孩子被同学打伤,家长任性“打回去”,只会加深矛盾,终究害人害己。尤其是对几岁的孩童来说,自己被施暴或看见施暴,都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有研究称,童年时期被施暴的影响是持久的,会损害孩子长大后的身心健康;童年时期养成蛮横霸道的性格,日后也容易走上恃强凌弱的道路。可见,家长“打回去”,不仅会对双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还可能让自家孩子“传承”其暴戾之气,“护犊子”则变成了“害孩子”。

  一些家长在处理类似的孩子冲突中,往往习惯于让孩子“打回去”,或直接代为出手,这是非常粗暴的教育方式。专家表示,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介入与否,是存在一个边界的。孩子自己能解决的,家长最好不介入;孩子自己解决不了,家长可寻求学校和老师协调处理;当各方协商不了,如果有人身和精神损害的,家长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打人的一方家长给予人身损害和精神赔偿。无论如何,家长都不能施加暴力。

  家庭教育促进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全社会要加强对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宣传,提升家长依法教子、科学育儿能力。当自家孩子欺负他家孩子时,家长应该及时向对方赔礼道歉,并对自家孩子批评教育,防止和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暴力倾向。当自家孩子受欺负,家长讨要说法时应讲究方式方法,切忌有过激行为。(付彪)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四川文明网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