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江西省消保委发布了《江西省儿童读物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不少儿童读物在内容、质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内容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良行为诱导、粗俗用语、传统暴力教育、篡改经典等方面。江西省消保委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处罚力度规范儿童读物市场秩序,加强问题案例宣传培养健康阅读意识。(5月26日《中国消费者报》)
儿童读物存在不良行为诱导是个老问题,这些年媒体报道了多次,纷纷指出部分正规出版的儿童文学或漫画作品内容失格、三观不正、情趣低下,甚至存在情欲、暴力和粗口等情节描写,有的童书传播谬误,违背科学。新华社旗下的《瞭望》新闻周刊2020年第33期也披露,一些“问题童书”爆粗口、打架斗殴、外貌崇拜、行贿班干部、描写自杀细节等等,正在侵蚀孩子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销量动辄上百万册的爆款。
读物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读到什么样的书,他们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知识和思想,正因此,“问题童书”会侵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儿童的是非、美丑鉴别能力极弱,如果受到读物中的不良行为诱导,极可能模仿,后果不堪设想。现实中,早有孩子模仿动画片情节,使用电锯、火烤同伴、攀岩、飞翔等,还有未成年人不惜自残,甚至以割手腕、开煤气等方式自杀。有的孩子深受“问题童书”等文化垃圾影响,也许暂时不会表现出来,但日积月累,有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有的孩子在长大后,都还有这方面的童年阴影。
童书的不良行为诱导不仅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影响全社会健康阅读环境的营造;不仅影响孩子们的童年和未来,也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阅读的起点,儿童阅读的程度决定了未来国民精神世界、素养水平的高度,决定了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
因此,对于童书的不良行为诱导,社会各界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家长、老师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增强读物过滤筛选能力,为儿童健康阅读保驾护航。在为儿童购买读物前,一定要自己先阅读一遍,选择那些“良师益友”,坚决杜绝“少儿不宜”的精神垃圾,把好内容关,才能让孩子吸取到更多的知识营养,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随着孩子长大,还要逐步引导孩子分辨“问题童书”,自觉远离摒弃问题内容;在选书与阅读指导中,家长与老师如果发现“问题童书”,还应举报给媒体或相关部门,以阻止它们继续兴风作浪、侵袭其他孩子。
相关部门更应对不良童书“排雷”。一是主动出击,检查出版物市场,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引导家长和老师提供线索,以发现并下架“问题童书”,并加大处罚力度,以规范儿童读物市场秩序;二是加强“问题童书”案例宣传,或建立“有毒”童书黑名单,使之彻底失去市场,给作家、出版社、书商以警示,还可培养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健康阅读意识;三是把好童书准入关,适当抬高童书出版门槛,提高出版社违规成本;四是细化法律界定模糊的内容,对“未成年人读物”明确界定,让约束“问题童书”更具可操作性,还要尽快贯彻落实分级标准,规范儿童读物流通。
正如教育专家朱永新所说,早期阅读对一个人有着刻骨铭心的影响,塑造着一个人的精神趣味与人格倾向。故而,让“问题童书”远离孩子,把最美好的东西交给最美丽的童年,让孩子们的童年与健康、有品质的图书相伴,共同营造保障儿童健康阅读、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这是全社会长期要做的功课。(何勇海)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