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作为“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的首位讲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浙江杭州开启第一讲。当天,由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启动仪式暨“科学第一课”在杭州举行。此次直播课在杭州设立主课堂,并在浙江省6500多所中小学校(含职高)设立视频直播课堂,共有500多万名师生参与。(2月24日中新网)
科学家是我国的高端人才,也是宝贵的竞争资本,他们掌握着深厚的科学理论和高超的科学技术。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充满着好奇和向往。这两个群体相遇,不仅可以满足教育渴望,也能展现人才价值,必将擦出绚丽的火花。可以说,浙江实施的“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是科学与教育的一次完美结合,是一种皆大欢喜的双赢之举。
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天真烂漫,充满着探秘欲望,对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充满好奇,他们中的不少人,看到什么总爱问个“问什么”,比如,对天气变化,对人体构造,对四季轮回、花谢花开等,一些在成年人眼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孩子们却充满着疑问。很多时候,面对孩子们的疑问,一些家长并不能给出科学和权威的解答,导致一些孩子心中的疑问长期得不到回答,只能自己去探寻或者长期搁置,等到成年后自己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科学兴趣,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也不利于科学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如今,浙江的“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无疑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一课堂学习到科学知识,有了问题,也可以与权威专家进行互动解答,这对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抵制封建迷信思想,都有着深远影响,也可以满足“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事实上,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着科学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开设了科学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和教育大多局限在书本上,很多时候,学校没有场地和设备,学生没有时间,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他们在学习中,很少有动手体验机会,导致一些学生对科学知识一知半解,长此下去,很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对科学课的抵触和厌烦,这显然不是科学教育的正确方式。
很多地方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能科学开发,将优秀人才请进课堂,跨界合作,就可以实现教育的多元化,推进学生成长的全面化。比如,将文化人才请进课堂,传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军人请进课堂,讲述爱国教育,激发奋斗能量,将道德模范请进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体育健儿进入课堂,讲述拼搏奋斗历程,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可为方向。
其实,课堂教育并不一定是知名科学家,生活中的科技工作者完全可以,并不一定是获得金牌的奥运冠军,生活中热爱体育的人亦可,只要能满足教学需要,能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传播正能量,就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单打独斗、固步自封不是教育应有姿态,敞开大门,欢迎各方人才,这样的教育才饱满,才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刘剑飞)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编辑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