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无朗读,不语文-威尼斯2299

  |     |     |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教育时评] 无朗读,不语文
2021-12-24 10:37: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中国青年报》日前刊发了一篇“教坛漫笔”《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朗读》,文章写道:在教《皇帝的新装》过程中,笔者在七年级1班开展了分角色朗读的语文活动。下课后,两个女孩找到笔者:“老师,我们不喜欢这样的语文活动!”分角色朗读,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可她们为什么不喜欢呢?原来,在她们的心中,用课堂时间来分角色朗读,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听老师多讲一些知识点,或者多练几道题呢。”笔者明白了她们的意思:考试不会考朗读,练习朗读不能提高分数,所以读得好也没什么用处!

  学生不喜欢朗读,认为用课堂时间进行朗读是在浪费时间,这恐怕是普遍现象。实际上,“读写听说”是语文教与学的四大重要手段,其中“读”包括默读和朗读。所以有识之士早就提出“无朗读,不语文”的主张。换言之,没有朗读,语文学习就缺乏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学习的就是假语文;从老师教学角度来说,不开展朗读活动,就无法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无法让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这恐怕也是在“假装教语文”。

  进一步说,学校教育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比如语文教学应传承诵读艺术。诵读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先秦时的先祖就以长短高低各不同的吟诵方式,创作、熟记、理解、传授古诗文。诵读之美在于,通过“音节更琅琅”的咬文嚼字、吐字归音,达到声声传情的目的,使所读诗文多了一层直抵心灵的美感和感动,能让听者充分感受到母语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如今,因缺少诵读氛围和锻炼,国人的诵读能力整体下降,诵读几乎是极少数人的“圈子艺术”。故经常有人呼吁抢救和传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诵读艺术,当然,最关键的是要让诵读艺术教育回归中小学课堂。

  所以,语文课开展朗读活动,不是学生喜不喜欢的事情,而是老师应一以贯之的事情。长期以来,在应该教育排挤下,朗读这类“美的教育”和情感教育沦为“无用”的艺术、“无用”的美和“无用”的教育,语文课充斥着繁琐的讲析。一些老师即使有空让学生阅读,也只有叽里呱啦的背诵和悄无声息的默读。这种局面当改变。练习朗读不能提高分数?错!朗读有利于读文识义,加深对文字的感受和理解,然后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有助于语文学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等。

  更何况,语文学习其实不能太急功近利。作家、媒体人王开岭大致这样说过:对于学生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而言,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它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还传递价值观和信仰;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等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程在默默承担。因此,学习语文岂能只想“多练题,得高分”?考试不涉及朗读,岂能就认为朗读是在浪费时间?事实上,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何勇海)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sc_lixy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四川文明网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