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 让农耕馆传承绵延不绝的乡愁文化-威尼斯2299

  |     |     |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原创评论] 让农耕馆传承绵延不绝的乡愁文化
2022-12-01 11:33: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蓑衣、斗笠、耕犁、石磨、水车……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车家兜村,有一家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馆,漫步其间,仿佛回到浙北农村传统的生活场景中。为了保存村庄农耕文化,车家兜村筹备建立乡村博物馆。2015年,善琏车家兜村农耕馆正式建成并免费开放。(据11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农耕文化是通过农业耕种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这些灿烂厚重的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根与魂,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农耕文化也成为现代人的“乡愁意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无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诗意描述,还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千年古训;无论是“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美好愿景,还是“你织布来我耕田,我挑水来你浇园”的寻常生活场景……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为群众念兹在兹的精神家园。

  尽管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然而农耕文化依然是不少人的灵魂所依,乡愁也成为当下时代频频拷问心灵的高频词汇。在文博热的今天,农耕馆、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其通过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器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也为乡村振兴赋能加码。

  就像新闻中所讲述的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车家兜村农耕文化馆,藏品收集持续了3年,800多件藏品不仅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许多藏品背后还都有一段段故事。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类似车家兜村农耕文化馆的场馆已经有很多很多,这些农耕馆、乡村博物馆均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及他们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文化活力。

  毫无疑问,农耕馆、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与功能开发,已经成为不少地方、不少有识之士的选择,而如何让农耕馆、乡村博物馆发挥出文化效应,继而推动乡村振兴,为农民的致富与发展贡献力量,依然还需要在统筹资源方面发力,在文旅融合上下功夫。

  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下的农耕馆、乡村博物馆的建设热潮中,有些地方由于规划和建设缺乏统筹考虑,导致许多馆出现“千馆一面”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因此各地在农耕馆、乡村博物馆的规划中,必须最大化坚持“唯一性”“排他性”原则,尽量避免“各吹各调”的现象,同时,对于目前存在的功能雷同的农耕馆、乡村博物馆也需要尽快进行资源整合,只有做到这些,农耕馆、乡村博物馆才能各具特色、百花争艳,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其次,农耕馆、乡村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在文旅融合上下真功。这一点在很多地方已经有现成的经验,比如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的农耕文化展示馆,自2015年建成开馆后就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当地趁热打铁,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而文旅融合又带来了更多人气和商机,小小的村子一年能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各地在发展农耕馆、乡村博物馆的时候,需要立足长远,不能“一建了事”,而是需要在文旅融合、延伸上下游链条上给予特别关注。

  农耕馆、乡村博物馆传承的是绵延不绝的乡愁文化,已经成为乡村文化的聚集地,希望更多的农耕馆、乡村博物馆能在新时代的春色里大放光彩,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资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四川文明网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