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四川多地陆续组织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对象均为公职人员。此前的2020年、2021年,四川省语委在两轮调查中发现,全省党政机关主要存在公务活动使用普通话要求落实不到位、公务人员普通话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2021年9月,四川发出《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11月20日澎湃新闻)
四川多地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组织开展普通话应用能力培训及合格测试工作,既能督促、倒逼公职人员提升普通话水平,增强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意识,优化沟通方式,改善服务形象,也能形成社会示范带动效应,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推广、学习、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普通话是我国通用的官方语言,公民有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公职人员则有在“八小时之内”使用普通话的法律义务。《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明确: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对于公职人员而言,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是“硬杠杠”,也是在工作场合“说话”的底线要求。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三级六等,即一、二、三级,每个级别再分出甲乙两个等次;一级甲等为最高,三级乙等为最低。四川以及其他不少地方大都要求公职人员获得普通话三甲甚至三乙以上证书,标准并不算高,公职人员稍微用点心,都能达标。
全国各地的人基本都能听懂普通话,但不少人却听不懂一些地方的方言土语。在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强,跨地域办事需求多,信息传播快,公职人员要接触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公职人员的语言表达也要经由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如果公职人员在工作场合说一口地道的方言,本地民众倒无所谓,外地人就可能听得很费劲、很别扭,不仅会造成沟通障碍,影响交流效果,拉低服务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关单位的形象。公职人员使用普通话规范表达,是对法律责任的严格落实,顺应了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的交流需求和文化传承需求,顺应了民众和企业的办事需求,也能提升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水平,给政令畅通、民情顺达加了一层保障。
当然,公职人员使用普通话应摒弃僵化思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区,还有一些老年人听不懂普通话,公职人员在面对这些人开展工作时,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及时“切换”语言,用民众能够听懂的方言交流,为民众提供最顺畅、最贴心、最优质的服务。公职人员无论是使用普通话,还是使用方言,最终目的都是为民众或企业服务,都是提升工作质量。公职人员在“八小时之内”以使用普通话为主,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方言,既践行了法律责任,也能充分体现为民服务的宗旨。
四川省针对党政机关存在的公务活动使用普通话要求落实不到位、公务人员普通话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专门发出通知,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使用普通话,推动省内多地掀起了公职人员培训普通话以及测试的热潮,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各地都应对照四川的做法,举一反三地查找问题,从公职人员开始,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普通话的推广力度,让普通话更普及。(李英锋)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