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阳江一片稻田因景色秀美成网红打卡点,成片的稻谷被踩坏。目击者林女士称有走廊他们不走,非站在田间,难以理解。村民许先生称,正是收获的时候,心里不舒服。(11月1日澎湃新闻)
播种插秧、灌溉施肥、除草收割,稻田里不仅有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的物质投入,还有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对土地充满敬畏和感情的农民,将稻田当成“希望的田野”,它们不仅承载着农民从土地里得到更多回报与激励的希冀,也承载着农民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朴素认知。当稻谷遭踩踏,难免会引发农民们的可惜与不舒服。只不过,面对任性而为、恣意放纵的游客,农民们只能无奈地劝说,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手段。
伴随着社会变迁,旅游逐渐从精英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与到景点“蜻蜓点水”式的“到此一游”相比,不少人更喜欢休闲旅游。在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稻田也就可能成为网红打卡地,亲近乡土、回归大自然,能够起到滋润心灵、精神洗礼的作用,因此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旅游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要、认同、情感和文化勾连起来的活动,是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旅游过程中的种种偏差行为,折射出一些游客的“文明剪刀差”——权利意识不断高涨,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却“慢了一拍”。心中只有自己却没有他人,只顾自己痛快却罔顾他人痛苦,这样的失范行为,理应得到纠偏。
不论是稻田遭踩踏还是任性采摘花果,规则意识和边界精神的淡漠,让一些游客任性而为。稻田不仅承载着当地农民的生计,也寄托着他们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不文明旅游不仅损伤了他们丰收的果实,还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当游客触碰农民关于利益、权利和尊严的敏感神经,不可避免会引发纠纷和冲突。
稻田里本没有路,踩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面对稻田遭踩踏,农民的“难以理解”与“心里不舒服”并非矫情。毕竟,乡村里的稻田并非没有主人的公共资源,而是农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一些游客没有在失范行为与非失范行为之间建立清晰的界限,导致他们能够为失范行为找到形形色色的理由,甚至是自欺欺人的借口。
一些游客的“镜中我”看上去很美,稻田遭踩踏则暴露出他们的精神底色。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有的人觉得即使稻田被踩出路也没什么大不了,也值不了多少钱——在消费享乐主义的裹挟下,一些游客形成了一种在生态、能源或者环境意义上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这种“以财富论英雄”的倨傲与偏执,不仅不尊重农民的劳动,也漠视了农民的权利与尊严,显然会给农民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稻田遭踩踏又一次折射出,有些人需要补上规则和文明的社会化课程。(杨朝清)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