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10月30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促进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禁止排斥、限制妇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权益。为此,新法制定了多种措施加以保障,其中包括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0月30日新华社)
男女平等早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无论是宪法还是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其他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都坚持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女性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增强了全社会的男女平等意识,培育了尊重和关爱妇女的社会风尚。如今,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男女平等意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更高层次的保障妇女权益格局。
国民教育体系主要是指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据报道,从幼儿园到义务教育,从职业技能学校到高校,我国女性的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对男女平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全社会的男女平等意识,就是应该随着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而“水涨船高”。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就意味着,把男女平等教育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全面开展。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意味着全面开展男女平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显然是必须的。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男女平等教育,基于幼儿的心灵相当于一张白纸,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或即将萌芽,更能将男女平等观念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有了男女平等观念的早早“入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落后性别文化就无从“落脚”。在幼儿园进行男女平等教育,还有助于园方注重促进男孩女孩和谐交往、协同发展,营造和谐的性别关系。
那么到了大学阶段,为何还有必要进行男女平等教育?大学生是学历层次较高的青年,他们的性别平等意识,对我国社会性别意识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如今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总体上积极向上,基本认同性别平等价值取向,但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比如城乡生源差异。此外,对男女平等的理解并不全面,比如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深造、干部选拔、婚恋家庭等方面,还是认同男女应该有别。可见,男女平等观念会受制于个体成长的地域和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学教育仍有必要进行男女平等教育。
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男女平等教育,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据《中国青年报》今年8月29日报道,为了更加有效地拓展性别平等的推进路径,国务院妇儿工委和全国妇联在中小学校探索采用教育培训、试点先行、辐射带动、扩面提质等方式,将性别平等理念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截至2020年,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深入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相信随着今后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国中小学开展男女平等教育,将会如火如荼。
每个人无论男女,都有无限可能,都有追梦权利。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久而久之,必将会有更多女性因此而受益,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获得发展机遇、平等享有发展成果,进而书写出彩华章,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才能与智慧。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协调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受益者的其实是全社会、全体公民。(何勇海)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