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稻、打谷、筛谷、挑担……10月9日,百余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学子来到福州长乐区飞思农庄,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上了一堂传统而又别具一格的特色劳动实践课,院方希望以此引导青年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当天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劳动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该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鹏程表示,劳动实践基地是高校对人才劳动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新拓展。(10月10日《中国新闻网》)
劳动最光荣,就在于劳动能够创造财富和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和职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者,能否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奋斗拼搏的勇气,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利益息息相关。劳动体验是一种思想教育,也是人格塑造。让大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哪怕是艰辛,具有了亲身体验与感悟,才能拥有更多的学习收获与思想启发,对未来努力的方向,会更加清晰。
开展劳动实践课,应是学校教育的常态。不仅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所有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主,很少参加过真实劳动,并掌握相应技能,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生活与生存劳动技能,依赖思想严重。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劳动方面,不仅不少家长不让孩子涉足,就连学校也是大包大揽,比如就完餐,洗碗洗筷不用管,有专门的人员来洗;教室、校园有清洁工保洁;洗块枕巾也可拿到洗衣店……学生日常劳动渐少,已成为普遍现象。
至于学生假期安排的社会实践或实习,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学生没有具体的劳动体验,无法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或者收获的快乐,就不会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利于思想的成熟、人格的塑造与个人的成长。对此,创造方式和搭建平台开设劳动实践课,为学生真正参与劳动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到大学生,由于社会对其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展,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观出现偏差,阻碍了大学生正确劳动观、人生价和价值观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劳动本质的理解存在偏差,对体力劳动持轻视态度,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等。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偏少,真正的劳动实践不足,既缺乏生活常识,更缺乏基本技能,不少大学生连稻谷等基本粮食作物都不认识,更缺少对劳动者高度的同理心,包括对父母无私的劳动付出心存感激。这是需要扭转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将劳动实践课设在农庄,与农庄合作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是为大学生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劳动实践基地,解决了“何处实践”的问题;二是以割稻打谷作为劳动实践的具体内容,让大学生通过过程体验,真正领悟“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倍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与学习机会;三是让大学生参与务农这种最基础的劳动,拥有更宽广的阶层认同与职业认知,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带来启示。当然更重要的是,正如“爸爸带厌学男孩工地搬钢筋”的劝学苦衷那样,让大学生体验一下生活的苦,才能在学习上更有劲头,更有动力。(唐伟)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