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据媒体报道,此前已经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大学开设了“爱情心理学”之类的课程,颇受学生欢迎。一项调查也显示,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开设恋爱课。(10月8日《新京报》)
恋爱心理、婚姻辅导之类的课程在大学的需求火爆,既缘于大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也缘于年轻人对婚恋的期许。实际上,恋爱不仅是男女双方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培养和发展感情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古往今来,关于爱情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大部分学生是在18岁开启自己的大学之旅,在法律意义上“成年”了,但诸如爱情到底是什么、如何与异性相处、怎样说出“我爱你”、失恋之后怎么办等等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无师自通”,或自动迎刃而解的,他们迫切期望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的教师,给予指点迷津,使自己的感情始终在健康的轨道运行。
开设恋爱课,当然不只是单纯地教授大学生如何谈恋爱,而是通过恋爱课提升学生的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是教育部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的初衷。毕竟,社会发展到今天,爱情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恋爱的内容,而是包含着广泛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精神生活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恋爱、婚姻不仅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经济学等严肃学科的重要议题,也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好的恋爱课不仅能让大学生从中学到知识,还能给学生以实际指导,帮助他们厘清恋爱中的种种问题,对年轻人的为人处世也会有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婚恋问题逐渐从私人话题转向公共议题。尤其是个别人不正确甚至畸形的婚恋观,不仅刺激了公众神经,也扰乱了正常的婚恋市场和公序良俗。比如,有人把名利、地位、金钱看作爱情的基础;再比如,有人居然宣称“宁可找个外表美、内心丑的人,以后逐步帮助他改造好,而不愿找品质虽好,而长相不好的人”等等观点,更有甚者,不仅把严肃的爱情当作儿戏,甚至把爱情当作商品对待。既然现实生活中存在婚恋乱象,而高校又不是处于真空中,那么,学校教育就不能对婚恋乱象避而不谈,系统科学的课程和教育就不能缺位。
总之,从过去的“严防死守,无为而治”的恋情“预防”态度,到现在采取“听其自然、有为而导”的恋情“应对”措施,体现了高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或许,对于“爱情”这个古老话题,在高校设置相关课程,依然解决不了现实中一些年轻人对爱情的所有困惑,但至少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学校习得的有关知识,避免被爱情冲昏头脑,以至于做出错事、种下恶果、酿出苦酒。这不正是恋爱教育的意义所在吗?(王志顺)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