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各大品牌的儿童智能手表进入销售高峰。这些儿童智能手表可社交可拍照可上网,在学生群体中十分流行,已成为孩子们的社交工具。不少不良内容、伪装成益智类内容的游戏app、搜题软件等,也借儿童智能手表“潜入”孩子们的生活。此外,儿童智能手表还存在app支付不需要输入密码验证、信息泄露等问题。(7月21日《北京青年报》)
儿童佩戴智能手表,最初的目的不过是家长从孩子安全出发,随时关注孩子的定位,随时进行紧急联络。也就是说,只要具有这两个功能,目的也就达到了。但商家为了获益,不断往儿童智能手表中添加功能,致使功能越来越多,堪比“智能手机”。
除了实时通话、精准定位、使用内置学习类app等外,智能手表还有拍照、上网、从应用商店下载app、同步运动记录等功能,于是,社交聊天、玩网游、发红包、拍照搜题等都能办到。这无疑浪费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一旦陷入网游,后果难以预料。
此外,家长用手机绑定孩子的手表后,就意味着同步开通了免密支付。家长若通过手机给孩子的手表转“零花钱”,同样不需要密码验证。而儿童手表内置的一些游戏,在绑定家长手机号之后,无需再次密码验证,即可直接关联微信扣款。一些app打着“益智”“学习”“思维”的名义,兜售vip服务以及游戏装备。而孩子们对于付款毫无概念,一按按钮就付款成功。这就给家庭的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安全专家指出,目前的儿童智能手表所有信息都在后台服务器上,倘若有人查看客户信息并根据相应id查看孩子的地理位置、实时监控孩子的地理坐标、日常活动轨迹及环境录音等隐私内容,后果不堪设想。
近几年,“手机不得进校园”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部办公厅也曾专门印发了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能将个人手机带入学校的通知。其目的,一是为了保护学生视力,二是为了防止网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误导学生,三是为了防止中小学生沉溺于游戏,四是为了防止学生通过搜题软件在考试时作弊。但是,儿童智能手表变身为“智能手机”的现象,让这一举措的意义大打折扣。也因此,治理儿童智能手表功能泛滥的现象迫在眉睫,需要抓紧纠正。
治理儿童智能手表变身为“智能手机”问题,只是依靠商家在功能开发和商业变现上进行克制和自律,确保安全底线不被突破,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有关方面应该从严格保护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家庭财产安全角度出发,尽快设置细化的产品标准,同时加大监管力度,让儿童智能硬件市场规范、健康地发展。(曲征)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