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 村歌是让乡村更美好的精神滋养-威尼斯2299

  |     |     |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原创评论] 村歌是让乡村更美好的精神滋养
2023-02-23 10:39: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等联合发起的“村歌计划”,组织村民参与集体创作、打造特色村歌,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目前,村歌计划团队已完成35首村歌创作,重庆城口、北碚、武隆、巴南等地7个村有了属于自己的村歌,传唱度很高。(2月22日《重庆日报》)

  继“村晚”之后,“村歌”再次进入公众视线。不同于常见的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创作的歌曲,“村歌”充分吸纳了村民的智慧和力量。从歌词到曲调,“村歌”都采取了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样式,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受到了村民的喜爱。

  各具特色的“村歌”,是一张文化名片和“有声符号”。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一个村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然不能自弹自唱、孤芳自赏地自我封闭,而是要敞开怀抱,主动去宣传推介。“村歌”通过符号互动,让外面的人加深对村庄的认知与了解,从而起到某种意义上的“引流”功能。

  “自己的村歌”不仅具有旋律之美,还具有精神之美和人文之美。不论是村事村史,还是风土人情,抑或地方俗语,“村歌”不仅具有“历史思维”,也充分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村歌创作的过程,说到底也是一个重新认识和发掘村庄历史和价值的过程。“村歌”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可实现文化传承;类似“山路弯弯总向前”的歌词既接地气,又具有教育功能。

  “自己的村歌”作为一个村庄的公共事务,促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互动。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不少村民到外地谋生;虽然身在异乡,但他们有着厚重的乡土情结。“自己的村歌”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村民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和情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过程。“村歌”犹如一根纽带,促进了村民之间、留守家乡和在外打拼的村民之间的社会联结,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自己的村歌”让村民真正成为创作主角,基本是自己写词、填曲来完成。虽然与专业人士的作品相比,“村歌”没有那么精良与优美,却饱含村民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与情感寄托。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今天,乡村也迫切需要更有品质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村歌”能够提振村民们的精气神,为乡村更美好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用一位侗族老大娘的话说,“饭养身,歌养心”,优质的歌曲能够滋养心灵。不夸张、不炫技,简简单单、实实在在, 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学得会、愿意唱,正是“自己的村歌”的最大生命力。即使是在乡土大地上劳作的村民,也有自己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也需要精神栖息地,“自己的村歌”就起到了这种作用。(杨朝清)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四川文明网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