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2月14日《人民日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高价彩礼、盲目攀比,婚丧事宜大操大办、浪费严重等问题在乡村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因此,全面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为乡村振兴铸魂塑形,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要通过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让移风易俗成为乡村文明新常态。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之一,也是总目标之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基础。加强以乡风文明为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移风易俗,革除旧俗陋习,树立文明风尚,可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保障。此前,国家八部门联合下发了《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将移风易俗列入工作内容,就是要厚植文明乡风,让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让移风易俗变成自觉行动,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常言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移风易俗中,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要带头做到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大操大办,带头倡导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摒弃不良习俗,用实际行动传播勤俭节约、科学文明新风尚,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实践者。以党风带动政风,以政风推进民风。同时,选好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的示范典型,以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各类先进典型为载体,加强榜样宣传,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放大社会正能量,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新风正气充盈乡村。
移风易俗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它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取得实效,贵在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汇聚强大合力。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行党组织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落实、人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风建设与引领移风易俗一并研究、一并谋划、一并部署、一并落实、一并考核。认真查找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形成专项治理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把工作细化、量化、责任化,构建移风易俗工作责任体系,保障移风易俗工作有序推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推介榜样、文明劝导、志愿服务等方式,全面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进机关、进校园、进村寨、进小区、进企业、进家庭,形成移风易俗新热潮,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文明、向上向善的新时代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只要通过制度保障、实践养成、教育引导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引导力,形成移风易俗强大合力,就能让文明新风真正扎根于群众内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曹建明)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