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浙江诸暨市东和乡十里坪村党总支书记卓任翔都会打开党群服务中心一个透明捐款箱,倒出里面一沓沓纸币,存进关爱基金账户。10元、50元、100元……虽然数额不多,但都是老百姓的片片心意。自2018年十里坪村成为诸暨首批设立村级关爱基金试点村以来,村里关爱基金余额已有近60万元。(8月29日《浙江日报》)
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相比,村级关爱基金具有很强的地域属性。村民捐村民用,同村共济,村级关爱基金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把握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内核,每个人既是村级关爱基金的建设者,也是村级关爱基金的受益者。能够切实裨益身边的熟人乃至自己,村级关爱基金的作用让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不论是大病救助,还是奖掖优秀学子,抑或扶持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村级关爱基金的一大特点就是精准、及时、高效。依托网格员收集信息,村级关爱基金能够及时发现老百姓的需求,给需要帮助和关爱的村民送去“及时雨”。村级关爱基金将资金放在离村民们“最近处”,能够第一时间为他们纾困解难,增强了村民们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村级关爱基金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为了呵护信任,村级关爱基金的每一笔收支都在村民微信群、村务公开栏和村民代表大会公布。通过抱团取暖,村级关爱基金塑造了一个慈善共同体,健全了村民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找得到”“用得上”。
血缘、地缘作为一种社会联结纽带,让村民之间比陌生人之间有更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村级关爱基金帮扶的都是乡里乡亲,让那些参与慈善的村民更有成就感。村级关爱基金不仅丰富了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减少了邻里纠纷,也带动了乡村的移风易俗,据报道,当地不少家庭改变了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陈旧习俗,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捐给村级关爱基金,这显然是一种乡风文明。
村级关爱基金不仅给予物质帮扶,还具有精神滋养的作用。通过“补血”,村级关爱基金为那些经济不够宽裕的家庭注入“发展基金”,有助于让他们的钱袋子更鼓一些,让他们的“精气神”更足一些。村里为考上大学的孩子送来了关爱基金,虽然钱不多,但也具有精神力量;哪怕有的家庭“不差钱”,也能够感受到村级关爱基金重视教育的价值导向。
村级关爱基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善意的循环。一些受到过村级关爱基金帮扶的人们,在有能力之后去“反哺”。从自己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当慈善成为村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自然会给乡村带来深刻的变化。当村民之间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乡村就会成为一个互助互爱的美好家园。(杨朝清)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