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8月17日《人民日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构成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施好《“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就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正确导向,让人民感悟真善美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凝聚共识,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要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补足精神之钙。要避免错误思潮影响、侵扰人民文化需求的正当选择,做到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激发正能量。要让人民在文化传播、文明传递中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让真善美的文艺价值和文化旗帜,在人民的精神家园高高飘扬。
坚守艺术理想,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打造人民精神文化“强磁场”,离不开人民满意、适合人民需求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创造的源泉来自人民,文艺作品的评判权在于人民。古往今来,只有从人民的视角出发,抒发人民心声、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脱离了人民,文艺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迈开双脚,走进百姓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火热的实践中体察伟大时代的变迁。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坚定补齐短板,让文化服务更加均衡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各行各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文化服务的更高需求,也是文化领域应该追求的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及其实现,相应地产生了城乡、区域、行业等差异与不均衡。因此,要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务实态度,补短板强弱项,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要关注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总之,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我国文化事业平衡、协调、和谐、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吹响了文化强国的“集结号”,全国各地要齐心协力、全面落实,奏响文化发展的“最强音”,把文化发展的美好蓝图变成美丽实景,打造文化发展的“新春天”,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曹建明)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