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大批青年志愿者用类似“抢单”的方式,帮助视障人士排忧解难。“我种的葡萄熟了没有?”“洗衣机现在水位是多少?”“我面前的罐子是什么?”“我手里的线轴什么颜色?”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分享自己通过小艾帮帮、云瞳和“be my eyes”等助盲软件接到视障人士求助的经历。他们大多表示自己从未想过“只是看着眼前的东西并说出来,对他人就是一种帮助”。有接受服务的视障人士表示,“感觉志愿者就在身边”。(8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志愿者“抢单”助盲,可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的精准匹配。视障人士因为看不见或看不清,生活会大受影响。并且,通过传统的路径,他们很难获得助盲志愿服务。但通过助盲软件求助则不同,好心人随时准备争当他们的眼睛,他们的求助可迅速得到回应。有助盲软件透露,目前注册盲人10306人,注册志愿者则多达134256人,志愿者与盲人的比例已经达到13:1。提供志愿服务需要“抢单”,既说明爱心爆棚,又是这一助盲模式的成功。
其实,“抢单”助盲可从线上走到线下,或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助盲软件,志愿者只能使用视频替他们看、为他们读,但无法在现场帮他们做。视障人士不仅希望志愿者在线上提供服务,更需要志愿者到达他们身边给予帮助。志愿者通过助盲软件“抢单”,然后在必要时为求助者提供线下志愿服务,如此将大幅拓宽志愿服务内容、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进一步而言,不仅助盲可以通过“抢单”提供服务,其他很多志愿服务同样可以。残障包括多种,视障人士需要获得社会的帮助,肢残、智残、听障等残障人土同样需要。此外,临终患者、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也都需要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因此有必要将志愿者“抢单”服务模式向更广领域延伸,让更多有需要的人从中受益。
当然,志愿者“抢单”服务也需堵塞漏洞、完善规则。比如,有志愿者提供线上助盲服务后,发现对方并非其所声称的视障人士,冒充视障人士寻求所需服务,这类现象应通过更科学的规则设计加以避免。此外,志愿服务属公益活动,假如平台带有逐利目的,就会有损公益性。守住公益属性、防范商业渗透,方能将这类公益活动持续下去。
互联网经济的一大特点是精准匹配供需,让供给得到高效利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志愿服务方面,一方面,社会不缺爱心,志愿服务供给巨大,另一方面,有很多残障人土需要得到社会提供的志愿服务,却较难获得这类服务。供需匹配的确存在问题,志愿者“抢单”助盲,为化解这道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一模式若能得到借鉴推广,有望大幅提升志愿服务效率,造福更多残障人土。(罗志华)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