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开始,蒲斌就以“弹簧锅”网名默默助人,他也多次带着妻女,全家出动参与公益活动。2015年蒲斌以发起人身份在四川省民政厅注册成立了四川益路同行慈善服务中心,影响着更多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公益活动。2021年,蒲斌的家庭被评为成都市文明家庭。“志愿服务其实很简单,就是伸出手的距离,力所能及去帮助他人。”蒲斌说,“做公益十多年了,能感受到身边的爱心人士、志愿者越来越多。我和妻子女儿也将再接再厉,争取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8月16日《成都商报》)
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十几年未曾间断,四川益路同行慈善服务中心发起人蒲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慈善的要义。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在十多载如一日,更难得的是,蒲斌除了本人不遗余力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还动员全家共同参与,用行动影响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形成了极强的扩散效应,“成都市文明家庭”的称号实至名归。
为什么蒲斌能把社会视为家庭,把他人当成亲人?“我觉得家和社会都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我们一家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去传递爱,让成都这座城市更有温度。”蒲斌说。因为心中有爱,才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并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影响更多人。让别人的生活更美好,让所居住的城市更有温度,则个人的价值才会得到体现,自身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才会不断增强。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者说“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这些说法,在蒲斌的亲自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也让这些看似高深的道理,有了平实化的例证。
其实,公益与慈善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辩证逻辑关系,一个人不断为别人和社会付出,也会获得相应的回报与回馈。即便没有物质上的获取,也必然有饱满的精神满足。看到帮扶对象的日子越来越好,看到自己所坚持的公益事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当公益与慈善成为一种习惯,或者流行为一种时尚,则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就会悄然形成。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一个人只有亲身参与慈善和公益,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发自肺腑地喜欢,作为一种个人的价值追求去亲身实践。久而久之,以爱为基础的公益和慈善理念,就会根植于个人的内心,最终成为一种行动指南。“家和社会都是讲爱的地方”,这是蒲斌在长期实践下油然而生的朴素情怀,是对自己所追求和坚持的价值总结,也是为弘扬慈善与公益事业的现身说法。
在对公益与慈善的追求层次上,沉浸式体验所获得的结果最理想,在效果上也最好。因而,在弘扬慈善精神和宣传公益理念的时候,不仅要讲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每个人在认识上更加统一,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参与具体的活动和体验其中的过程,在实践中去领悟和感受付出的实际意义,以及所带来的极大快乐,才能从内心去认同和接受,并形成一种情感交流和价值共鸣,最终成为一种坚持一生的目标信仰。“以爱为底”的公共爱心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蒲斌式的“公益达人”就会不断涌现,人人奉献一点爱,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精彩。(唐伟)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