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时评] 让孩子在课堂上领略非遗之美-威尼斯2299

  |     |     |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成长时评] 让孩子在课堂上领略非遗之美
2023-03-03 10:58: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让非遗“活”起来是非遗传承的主要困难。在贵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统技艺,但传承也是每一个地方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于是,保护非遗传承和教育融合成了关键。在学校上课,除了语英数理化,还能学习非遗传承,让孩子们感到既亲切又惊喜。“非遗进校园”的开展,让青少年感受历史的沉淀,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据3月2日《贵州都市报》)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且能增进民众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认同,对培养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众所周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非遗文化传承从孩子抓起,国家层面就已出台过相关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并要“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随着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和“非遗热”的兴起,很多地方都积极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也好,倾力打造非遗社团也罢,抑或重点建设非遗传承特色学校,很多学校让非遗直接呈现在未成年人面前,让他们零距离领略非遗的美好,也让很多孩子成为非遗的“粉丝”,而非遗也浸润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参与感、认同感、自豪感。

  无论是芦笙课,还是顶碗舞;无论是花灯文化,还是手工剪纸……贵州在保护非遗传承方面坚持和教育进行融合,促进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统一。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各地学校比比皆是,让非遗文化在更多孩子心目中“生根开花”。

  非遗的活态传承和教育教学融合,让孩子领略了非遗之美,这是值得称道的地方。然而,在当下的“非遗进校园”中,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学校对非遗传承认识高度不够有之,未形成真正的课程体系有之,为搞活动而搞活动者有之,未能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而“一锅端”者也有之……这些都需要加以改进。

  文化自信是一种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书卷上的几页文字,而应是鲜活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与体验之中的事物。“非遗进校园”是非遗保护借力升级、借梯“上楼”的一种手段,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毫无选择,而应该是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与教育进行有效衔接,让孩子们在接受非遗时,能对接上自己的“生活场景”。

  当然,让孩子们爱上非遗,在学校教育发力时,更需要持续进行此方面的家校合作,让更多家长引导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鼓励孩子走近非遗、爱上非遗。

  希望非遗能吸引更多孩子,让他们主动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让非遗在新时代重拾自己的诗意和芬芳!(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四川文明网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