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上清华?”“北大妈妈教你这样教育下一代……”“斯坦福妈妈强烈推荐这几本课外读物!”“必看!哈佛爸爸总结的十大育儿心得……”近年来,一些顶着名校头衔的自媒体靠着晒育儿观、育儿方法和育儿好物走红网络。不少父母在关注这些账号后,却很容易陷入“名校父母”有意无意营造出来的一种教育焦虑而无法自拔,最终并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学习。(10月9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清华、北大、哈佛、斯坦福……一群“名校父母”,出现在网络上,各种“传授经验”:如何培养一名读名校的孩子?不得不说,因为自带光环效应,所以噱头感十足,家长们也容易被这样的内容吸引,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最为朴素的愿望。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课包”,是要收费的,至于这些父母是否真的有名校孩子?则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或者说,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清。
那么,相关内容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呢?先抛开真假不说,这也与当前的教育大政方针有一定的出入和背离。近日,教育部就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答复称,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这意味着,相关内容的输出,因为可能削减“双减”政策的执行,或将面临“严打”的命运。
此外,2022年6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其提供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相关材料,予以核验并在账号信息中加注专门标识”。由此来说,各大平台也需要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不能任由“名校父母”教人“鸡娃”的内容在网络横行。比如,要核实父母身份的真实性;再比如,要核实讲述者是否有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等。只有严格约束相关内容,才能避免“名校父母”教人“鸡娃”的内容出现铺天盖地的局面。
“名校父母”教人“鸡娃”与大政方针不符,平台要承担监管责任,对家长本身来说,也要保持必要的鉴别意识。无法否认,能上清华、北大、哈佛等名校的人都是天之骄子,是令人羡慕的对象;但也必须承认,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潜质,多数孩子还是要走自己的路。孩子们的智商不尽相同,天赋千差万别,不能盲目地挤名校这一条路径,而应该有清醒理性的认知,要充分挖掘孩子的特点优势,并积极引导,让孩子走出一条自己的成才之路。而盲目地迷恋“名校父母”的“鸡娃”招数,只会加深自身的焦虑,以及被收取“焦虑税”。因为,这些“名校父母”的推介里面,除了“课包”之外,还有很多带货,如各种各样的学习产品,一旦卷入到经济利益里面,很多东西便说不清、倒不明了。
“名校父母”教家长“鸡娃”,别被收取“焦虑税”。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抑或是社会,都应该为营造健康、积极的教育观而努力,而不能过于地“贩卖焦虑”,并把这当成一种商品。否则,就误入歧途了。(龙敏飞)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