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新学期正式开始,不少中小学的开学课表中“劳动课”正式入列,一些中小学还在“开学第一课”安排了种菜、收割、做饭……(9月1日中新网)
新学期不仅有劳动课,还有劳动周、劳动月。8月初,广西南宁市教育局发布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中小学每周家庭生活劳动或校外公益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另外,每年3月份为南宁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月。这样的规定,保障了劳动课的时间,明确了劳动课包括劳动教育课、家庭生活劳动或校外公益活动。
在保障劳动课时间之后,如何提高劳动课的实效性,保证劳动课上出质量,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劳动课要上出质量,课堂肯定不能只限于传统的教室。新学期刚开学,有的学校把“开学第一课”搬到了稻田里,通过收割稻谷、打谷子、背稻谷、拾稻穗、晒谷子等实践,了解农民种粮的艰辛,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有的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小型菜地、稻田,有的学校开设了烹饪教室等,还在教学楼楼顶开辟了“空中菜园”;有的在校外选定劳动基地……种种方式,都是在为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提供场地保障。
劳动课要上出质量,还需要循序渐进。孩子们客观存在的年龄差异、身体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劳动课要有层次性、梯度性,不切实际地随意实施,很难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依照劳动课程标准,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即随学段晋升难度逐渐增加。比如,一二年级要能择菜洗菜,三四年级煮鸡蛋、煮饺子,五六年级煎鸡蛋炖汤,初中设计三餐食谱等。对此,有的地方进一步细化,列出了更详细的劳动技能清单,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有明确的家庭劳动明细。这样的系统设计,提高了劳动教育的针对性,能够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合力。
劳动课要上出质量,还需强调实践性。劳动课需要学习劳动技能,需要课堂学习,但劳动课更应强调实践性,要通过学生亲自去参与、体验,动手去做,在实践中出出力、流流汗,才能更深地感受和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课要和生活密切结合,通过生产劳动、生活劳动、为他人服务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以及基础的劳动技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劳动的价值,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劳动课要上出质量,还要增强其吸引力。劳动课成必修课,带有强制性,学生必须接受劳动教育。但劳动课要上好,上出成效,还必须注意劳动课的形式,增强劳动课的吸引力,提高劳动课的趣味性。据报道,福建漳州有的学校把部队野炊技能搬进校园进行“开学第一课”,身穿迷彩服的退役军人在漳州市龙海区程溪镇下庄小学,教同学们挖灶埋土、淘米煮饭、洗菜配菜、生火点灶等技能。这样的劳动课,就有了更大的意义。
劳动课成必修课,这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个重大变化。但劳动教育别只是“开学秀”,在开学之初动静大,而是要成为常态教育,且要在上出质量和实效上做文章、做好文章。(关育兵)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