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名师回村小的“逆行”再多一些-威尼斯2299

  |     |     |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教育时评] 名师回村小的“逆行”再多一些
2022-05-18 11:01: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从教19年来,吴小妍所带班级物理成绩在商南县质量检测中获得第一名11次、第二名4次,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等称号。2019年9月,她说服家人,主动申请从条件较好的商南县初级中学到偏远的耀岭河小学工作,“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扎根村小,让村里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师资源,长大后走出大山。”(5月17日《华商报》)

  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不少教师也渴望“更上一层楼”。乡镇的老师想去县城,县城的老师想去市里,市里的老师想去省城或者沿海城市。而吴小妍本是教学名师,却回到村小,这种“逆行”,饱含着对乡村的热爱与深情。点亮农家子弟的希望之灯,需要更多像吴老师一样的“燃灯者”。

  作为教学名师,吴老师既没有到更高的平台“捞世界”,也没有迷恋县城里的工作生活条件,而是主动申请到偏僻的村小工作。这里面,固然有她回馈桑梓的家乡情结,更源于她对乡村教育的价值认同——村里的孩子并非不够优秀、不够努力,而是需要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教学名师回村小”通过资源下沉的方式,让乡村孩子也有与城市孩子同等享受优质师资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承载着无数人“知识改变命运”的希冀。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失衡,让一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到城市里读书,父辈祖辈也会想方设法陪读。那些留守在村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教育补偿。

  更多优秀师资扎根乡村,才能帮助更多农家子弟通过教育实现“逆袭”,打破“辍学—打工—结婚生育—打工”的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更进一步说,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有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有助于激发社会流动的活力。

  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振兴行动,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显然需要更多“源头活水”。强教必先强师,乡村振兴需要教育振兴,教育振兴离不开一大批优秀教师。因此,除了“教学名师回村小”这类的个体自发行动,相关部门还应该通过制度化手段为乡村教育“补血”,鼓励和激励更多优秀教师到乡村从教。只有切实提高薪酬待遇、完善社会保障、拓展发展空间,只有既为乡村教师提供价值实现的舞台,也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乡村教育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教师名师回村小”没有势利与算计,有的只是热爱与坚持。点亮乡村的教育“灯火”,丰盈乡村教育的内核,守护均衡教育的希望,离不开像吴老师一样的基层教育从业者的推动。乡村小学传递出来的朗朗书声,传递出的是向上的信心和看得见未来的希望。乡村孩子多一些“跃农门”的机会,多一些向上的通道,乡村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杨朝清)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四川文明网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