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后,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而且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5月8日《西安晚报》)
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提高意志品质,提升团结合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掌握生活生产技能,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还能缓解课业压力,在劳动中使身心得到释放。
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此次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可以看作是对以上精神的继承和进一步细化落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好举措。可以期待的是,新课标将开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要使与时俱进的新劳动课能够又好又快地得到落实,仍需过“四道关”。
首先是开课师资关。按照课程设计,新的劳动课不但与以往相关学科知识相关联,也与以往的劳动技术、思想品德、体育等课程相融合,是一个与学生学习年级、学段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这意味着,教师不能再简单地用传统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要成为学生劳动课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这就决定了担任这一课程的教师,不应该是简单的以往其他学科教师的任课转移,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能力要求,需要其在劳动教育上有一定的建树。这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供给,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其次是开课资源关。在此次出台的新课标中,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除了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之外,还包括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和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而这些课程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面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而是需要地方政府等更高层级出面才行。无疑,这也是一个需要迈过的门槛。
再次是开课财力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培训供给、劳动实践场地开辟,还是教材的组织编写等,显然都需要必要的开支。这笔开支是由学校解决,还是由地方财政解决,或二者按一定比例分摊?这无疑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性基础问题,对有关方面的施政智慧是一个考验。既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又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最后是社会支持关。任何一项教育工作的开展,社会的理解、家长的支持、学生的积极参与,都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条件,开设劳动课无疑也是如此。就现实来说,在分数很大程度上仍还是学生“命根”的前提下,对需要面对升学压力的学生来说,家长能否支持、学生能否配合、社会能否理解、学校能否真正落实,无疑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要把这个问号拉直,也需要有关方面的智慧应对,做好督促落实,强化督导检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劳动课独立是好事,但要真正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还需有关方面不懈努力,拿出勇气和智慧跨越一道道现实的难关。(余明辉)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