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乡土课”让家乡文化赓续传承-威尼斯2299

  |     |     |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教育时评]“乡土课”让家乡文化赓续传承
2022-04-26 11:04: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对湖南省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小学的学生而言,穿着自己精心绘制的苗服,向全校师生介绍设计理念,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在去年年底学校举行的“苗服创造营”乡土课成果展示活动上,梁兴开指着苗服上的一处花纹说,“这个是我仿照老师的图画的。”接着他又向大家展示苗服左肩位置的图案,“这个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有一种自家娃成气候的成就感。”六年级语文教师张辉由衷地说。她和另一位青年教师陈雪芳,执教校本乡土课。她们希望通过这种充满趣味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有根”的课堂,让孩子们真正认识自己的家乡和文化。(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乡土课意指结合乡村文化与乡土特色所开设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行的一种课程内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的乡土,不仅是一种空间概念,更是一种情感表征和精神寄托。通过乡土课程的开设,可以让无数学子真正在认识家乡中爱家乡,在了解家乡文化中传承文明,让古老而传统的乡村文明得以赓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不过,随着教育内容的变化,传统文化的没落已成为严峻的现实挑战。比如古老的戏曲文化,观众越来越少,不少年轻人不太爱看戏听戏,戏曲的受众越来越少。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没有保护性措施,走向消亡或已经消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不了解本地文化。如穿戴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服装的孩子,对于服装的渊源并不了解,也就谈不上热爱与喜欢。

  自然,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更喜欢新潮的服装,而把穿民族服饰视为一种无趣,则意味着乡土教育缺失下,乡土情怀也一并消失。多年前,上海浦东新区向阳小学就曾作过调研,身处“桃乡”的孩子“不识桃”,由于乡土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孩子对自己所处的乡村了解不多,也不想了解,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在认识上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离,导致了情感和价值危机,乡土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断代的风险。

  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并发挥教育“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立足家乡,以传统乡土文化为内容的“乡土课程”就非常重要,填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空白,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有根”教育。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既是一个哲学上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归属问题。从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小学张辉、陈雪芳两位老师开设的以“湘西苗族服饰”为主题的乡土课实践来看,在让孩子阅读“穿在身上的史书”时,他们自身同样在经历中不断提高,在尝试中有新的顿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自身的责任也更加清晰。开放式的教育场景和模式,也让乡土课更具备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核心,还在于维系乡村血脉传承,促进乡村文明复兴。大的方面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同样也需要以乡土课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课的实施,让“京剧进学校”“书法进校园”“非物质文化进课堂”等活动真正得到实施和落实,让“有根”的文化教育在校园中根深蒂固,则传统文化才会止住没落之势,让更多的人在爱家园、爱家乡的基础上去爱国家、爱民族。从这一点来说,“乡土课”的实施顺应了现实要求与历史使命,升华了教育的责任与担当。(唐伟)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四川文明网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