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语言文字的使用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网络用语勃兴,新异的表达形式层出不穷。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很多年轻人出现“文字失语症”,即依赖网络用语进行交流,致使正常的表达能力弱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网络时代的这种新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也影响学习和工作。”(3月5日《泉州晚报》)
语言是一种优美的表达,汉字是一种灵动的美学。有人路遇美女,会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描述;有人面对感情不顺,会用“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阐释……或豪迈、或婉约,或抒情、或言志,在这些人笔下,文字如同跳跃的音符,随时都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目”,给人以极大的愉悦感。
揆诸当下,一些人是“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行天下”,从“绝绝子”到“yyds”,从“蚌埠住了”到“我真的会笑”,从“一整个无语住了”到“我emo了”,从“家人们,咱们就是说”到“懂的都懂”……互联网语言层出不穷,有趣的表情包爱不释手,网友的表达欲看似更加旺盛,但离开这些词汇后,许多人却发现,自己已经很难通顺地阐明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这,就是新时代的“文字失语”现象,值得关注,也值得警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调查就能揭开简单的真相。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由此来看,“文字失语”现象已非常普遍。此外,还有两件小事值得一提:一是日本给武汉捐赠防疫物资时,物资箱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惊艳了网友,但留言里的“赞”“加油”“奥利给”等却对比鲜明;二是2021年,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豆瓣小组出现,这里聚集着几十万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出现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要着力去解决问题。
余光中曾说过,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我们并不反对网络语言、流行词汇的诞生,但在频繁使用这些词汇的背后,却是我们传统优秀文化、文字语言魅力的丢失,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社会也不能处于“失语”状态。对年轻人来说,要避免养成网络依赖,学生群体更需要有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写作训练,练好基本功;对家长和学校而言,也应积极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别让手机占用太多时间,自觉自律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达,避免患上“文字失语”症。
纠偏“文字失语”现象,社会不能“失语”。无论是引导倡议,还是表达,以及各类官方文件、出版物等,都应避免出现网络“流行语”,而应持续展现文字的庄重与魅力。我们尊重每个时代的语言,但我们却不能被时代裹挟,而应回归本真,找回与重新发现文字与语言的魅力,让其持续绽放光彩。(龙敏飞)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