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许女士决定在节后错峰去云南。“6天5晚的行程,报团费只需要499元。”但到了旅行社她才了解到,所谓的低价游只是噱头,承诺的服务不兑现,景点变成购物店,游客怨声载道。近年来,虽然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多次重拳打击不合理低价游,但此类现象仍屡禁不止。如今,随着旅游业回暖,苗头再显,如何规范治理引发关注。(2月26日《工人日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和服务均应物有所值,正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而低价游多不靠谱,多年来已被各方所证实。涉及旅游行业的矛盾、投诉和违规,其中八成是因为低价。道理很简单,低价游无利可图,旅行社只是将其做为引流工具,待游客“上钩”后,再想办法通过诱导、胁迫等手段,让游客多购物、赚提成,就成为主要利润来源。
进而言之,低价游涉嫌变相“宰客”,很容易诱发消费纠纷,引起游客的不满和投诉,扰乱旅游市场环境,败坏旅游产业名声。低价游通常吸引了很多游客,但在实际操作中,游客往往会遭受到各种形式的不公平待遇,甚至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低价游模式,在旅游市场上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根治低价游乱象,需要推动旅游产业链及服务升级。
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不合理低价游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规旅游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从根源上遏制不合理低价游的产生。由于大多数不合理低价游产品来自于非正规旅行社,甚至还有一些未取得经营资质的企业,往往隐藏在监管盲区,导致打击难度增大。当然,此类旅行社也不敢光明正大地招揽生意,大都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发布低价游信息,或者捏造政府优惠、补贴等名义,引诱贪图便宜的中老年游客。
因此,主管部门需主动出击,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盯住网络社交平台,堵住旅行社的招揽渠道,及时排查锁定违规证据,顺藤摸瓜揪出违规者。在接到游客的投诉时,应积极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对违规开展低价游的旅行社、导游等处以重罚,令其“鸡飞蛋打”,无利可图,从而产生退意。鼓励正规旅游企业加强自律意识,不以低价吸引游客,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品牌。
由于低价游的受害者主要为中老年游客,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开展定向宣传,以通俗易懂的多样化宣传方案,增强中老年游客的风险意识和消费观念,引导理性消费,提高对不合理低价游的识别能力,从而主动规避消费陷阱,避免受到不公平待遇。(江德斌)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