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前夕,“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掀起高潮。1月14日至15日,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推出南北小年“村晚”接力云展播,总时长38小时、上演节目284个,通过《我的“村晚”我的年》大型融媒体直播节目和各地“村晚”云联播,集中展示全国23场精选“村晚”活动、展播“我要上村晚”优秀节目、推介乡村好物美景。(1月16日《中国旅游报》)
依托“村晚”编排创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村民们享受到了“文化大餐”,为村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很多“村晚”还通过表彰先进人物,来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多精神力量。
比如,已举办了十届“村晚”的浙江慈溪市附海镇东海村,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当下,它不仅是村民总人数超过1.5万人的“人口大村”,也是外来人口占了近三分之二的“移民村”。坚持十年的“村晚”文化大餐,促进了村民之间的交往,增强了外来人口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培育了社区共同体意识,该村的“村晚”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文明教化和精神滋养的作用,每年“村晚”会表彰“最美东海人”和“年度优秀党员”,2013年以来,共有119名村“道德模范”亮相东海村“村晚”舞台,成为全村学习榜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村晚”不同。当“村晚”成为全体村民迎新春的“标配”,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年俗”,它就会成为村民共同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村晚”作为一种公共事务,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让乡村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互联网时代,精神文化产品琳琅满目,为何村民对“村晚”另眼相看?“村晚”不仅为村民、当地文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也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的契机,让一些平时“爱在心里口难开”的村民,利用“村晚”的契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村晚”更提供了一个见贤思齐的机会,让村民们以先进人物为标杆,接受思想净化和精神洗礼。
春节作为一个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驱动着无数人踏上回家的旅途。“村晚”提供了一次团聚的渠道,让亲属之间、邻里之间有一次集中见面的机会。在寒暄与问候、你来我往的社会互动中,人们不仅对过去一年的辛劳进行了总结与告别,也开启了对新的一年的向往与希冀。讲究“和”“合”的传统文化,驱动着无数中国人在意团圆、在乎和熟人的互动交流。
与许多春晚相比,“村晚”或许在文艺演出的品质上难以比拟,却更容易得到村民们的认同。舞台上的演员和观众没有多少距离感和隔阂感,人人都可以成为“村晚”的观众乃至演员,身边人身边事乃至自己和自己的故事固然没有名人的光环效应,却更能走进村民的内心世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
总之,“村晚”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好载体,是活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展现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抓手。在平凡的世界里,正是无数个普通人努力工作和认真生活,让一个个村庄、一座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普通人的故事,同样值得好好记录和呈现。(杨朝清)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