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日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省乡村振兴局、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全省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推进机制。(1月3日《四川日报》)
农耕是衣食之源、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当下,我们要让悠久的农耕文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四川出台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发展指导意见,就是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靓丽的风采,让乡村文化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石器时代刀耕火种式农耕的诞生,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再到新时代顺应科技进步,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现代化农业,农耕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历代炎黄子孙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更为农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因此,保护农耕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激发古老农耕文化的新活力,就要把农耕文化与当代乡村振兴有机嫁接,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随着留住乡愁情怀,守望心灵家园,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呼声,特别是《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针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利用提出指导意见后,社会各界对于农耕文化的关注度大为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和社会组织主动、自发地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遗产,收集保存农耕器物,政府有关部门开始积极创办具有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场馆,为传统农耕时代留下记忆,让这一文明成果世代相传、承续不绝,作出了贡献。四川出台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发展指导意见,同样是从制度层面,为推动四川农耕文化繁荣兴盛,发挥以文化人的治理功效、保护农耕记忆的物质精髓、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要让农耕文化传承迸发出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让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发展指导意见落实落地落细,更好推进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发展,一方面要明确因地制宜、形成合力、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要切实担当起保护发展传统农耕文化的责任,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农村文化工作本领;另一方面,要开展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守望相助、父慈子孝、敬老孝亲、吃苦耐劳等精神品格,重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现代版“村规民约”,将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准则,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唤起人们对农耕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化力量。
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农耕文化既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只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就能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释放新的活力。(曹建明)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