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在故乡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为减轻儿女负担、照顾孙子孙女,远离故土,来到异乡,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群——随迁老人。随迁老人的到来,解决了子女的很多后顾之忧,但由于环境变化,随迁老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活、沟通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他们普遍存在想家、孤独、少有甚至没有朋友等烦恼。(10月27日《江南晚报》)
在笔者居住的小区,有一家公司租赁的员工宿舍,就有几十位这样的随迁老人,每天与这些老人接触,深感他们的不易。这种不易并不是表现在外表,而是内心和精神上的寂寞和孤独。在与这些老人聊天时,常常听见他们叹气,“真想回到老家”。
他们为什么会叹气、想回老家?走近他们,才能感知他们、了解他们。随迁老人原来生活的地方是本乡本土,在熟悉的环境中有稳定的关系网(邻居、亲戚、朋友)。离开熟悉的人际环境,随迁老人生活得没有原来自在和充实,更缺乏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他们身在异乡,但心却在家乡,尤其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随迁老人显得更加脆弱。可见,生活在城市里的随迁老人,其情感和精神已经从原先的生活状态中剥离,亟待情感和精神上的重塑,唯此,他们才能逐渐适应随迁生活。
要让随迁老人尽快融入随迁生活,将城市当做“原先的家”,相关各方应多多换位思考,真心实意地为随迁老人办实事。作为子女,要多关心老人,尤其是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笔者一个同事的父母是随迁老人,为了让老人尽快适应随迁生活,同事特别用心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建了一个随迁老人微信群,帮助父母重建人际关系网,同事把建群信息张贴在员工宿舍区宣传栏里,看到信息的随迁老人纷纷扫码进群,通过微信群随迁老人们很快相互认识。二是想办法弄了一块菜地,让父母打理这块菜地,既能让父母继续原先在老家的种菜生活,又能让父母在闲时有一件事情可以打发时间,还能吃上自己种的绿色蔬菜,一举多得。这两事情都是小事,但同事用心做了,为父母尽快适应随迁生活起了关键作用。
随迁老人分散生活在一个个社区,街道社区组织的公共活动要让他们积极参加,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相连社区之间相互联合,为随迁老人量身定制一些联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随迁老人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融入新家园,重建“关系网”。
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随迁老人孤独、寂寞的心灵,渴望得到城市抚慰和制度关爱。而今,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进入城市的随迁老人随之不断增加,随迁老人已经成为城市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群体。面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从国家到地方均应有更积极的应对举措和制度安排,让他们也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异乡过上幸福的随迁生活。(孙维国)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相关推荐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