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道骑行、登龙泉山观鸟、遥望雪山成为成都市民和游客的新玩法,大自然中一些新奇的动植物,也勾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好奇心。10月20日,一本描绘成都多样化自然生态的科普读物——《成都自然笔记》在成都人的“朋友圈”中悄然走红,有许多人从中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也对生活在成都的各种动植物,以及一些平时没有留意的物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10月22日《华西都市报》)
为《成都自然笔记》作序及担任总顾问的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副主席兼博物专委会主席刘乾坤说,该书是由一群喜欢自然的作者共同撰写,既有小学生,也有植物学家、鸟类专家,大家因共同的志趣爱好走在一起,在成都和周边的山区识花观鸟、倾听虫鸣,而它的读者也没有划定范围,只要是爱好自然、对自然生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关注。
追溯自然笔记的渊源,其实由来已久。古人曾经为了记录狩猎、探险、祭祀等活动,将其绘制在洞穴内、甲骨上或漆在花瓶等器皿上,这些都可称为“自然笔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早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述。如庄子有言,“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大自然展现的神奇魅力,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自然笔记是引领人们探索自然、认识自然、记录自然的重要方式。
正如《成都自然笔记》主编沈尤接受采访时说,自然笔记作为当事人观察自然、学习自然、记录自然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生态、文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产品,对传播自然知识、展示自然之美和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兴趣,有着重要作用。他还分享了一个故事:书中一位作者,记录了自己小学时养蚕的经历,后来他不仅对蚕的身体构造以及生活习性有了更多了解,还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自己的养蚕感悟写下来。童年好比是一把钥匙,观察自然生态,贴近自然,走近动植物并了解它们,是很有好处的。
“博物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美学。”青少年尤其需要提升美学素养,在内心深处植下“诗与远方”的种子,能以积极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生活。在孩子眼中,大自然可能是有着美丽叶脉的落叶,在金色阳光下振动翅膀的蝴蝶,花了一下午才爬出一米远的毛毛虫,也可能是大大小小的贝类,各式各样的昆虫标本,奇形怪状的树皮,形态各异的鸟巢,或是天上掉下的鸟羽、死掉的甲虫……这样一个充满乐趣、变幻莫测的所在,让孩子们如何不惊奇?自然笔记如同一粒种子,可以在孩子们内心发芽,长出一个饱满的世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春华秋实,四季变迁,山川大泽,草木虫鱼,大自然从来不吝啬向人们展示其神奇魅力。自然笔记不只是传播自然知识、展示自然之美的“工具书”,也是告诉人们以什么态度对待自然、对待生活的“哲理书”。自然的美学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它能唤起人们内心对自然的热爱,进而付诸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行动。正如我国第一本原创自然笔记的作家芮东莉说:“受过大自然熏陶和感召的孩子,在前行的路上,将变得更加聪明和睿智”,“懂得善待自然的人们,也必将得到大自然同样的礼遇”。(付彪)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