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绿城郑州,现身仅十几天的特殊地摊儿——“急救地摊”,火了!既不卖货,也不吆喝,而是免费教大家急救知识,传授救命技能,特别强调“包教包会”,在此学到急救技能的市民,称其为“郑州急救天团”来表达认可和感谢——7月23日晚,白岩松在央视新闻周刊点赞郑州“急救地摊”,“毫无疑问,这种地摊可以有,应该有,必须有,希望全国各地都有。”(7月26日《大河报》)
“急救地摊”,顾名思义,就是教授大家急救知识、传授救命技能的地方,而“地摊”只不过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这些出现在郑州街头巷尾、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的“急救地摊”,所传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基本上囊括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各种危急情况,包括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烧伤、溺水等等。由于组织和举办“急救地摊”的是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所以他们不但传授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向市民传授相关的法律知识。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伴随着公众生命安全意识的提升,从政府到社会,都越来越重视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普及工作,但是限于人力、资源等不足,类似这样的培训基本上只能在小范围内开展,包括景区、车站等特定场所。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危急情况显然不仅仅出现在这些特定场所,而是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这也就意味着,当危急情况发生,有人需要急救时,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人越多,那么遇到危急情况的人获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而郑州市“急救地摊”的出现,面对的正是不特定的人群,其实也就意味着,对于急救知识传播、急救技能的培训,开始从小范围向大众化转变,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人,也不再限于少数的特定人群,而是向更多的普通人进行普及。这样的转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管是对于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安全,还是提升整个社会的急救水平、生命安全意识,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从“急救地摊”的“摆摊”情况来看,也获得了市民的热烈响应,很多市民不但全程认真学习,虚心请教,而且还学完了一种技能,就马上要求学习另外一种技能,在事后也对“急救地摊”和现场的志愿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导致“急救地摊”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这说明,“急救地摊”是真正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发挥出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正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所点评的那样:“毫无疑问,这种地摊可以有,应该有,必须有,希望全国各地都有。”现在的问题就是,“急救地摊”基本都是一些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出摊”,不求回报,所以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为他们的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提供一些“出摊补贴”等,以此来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也让更多市民受益。(苑广阔)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