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 用好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威尼斯2299

  |     |     |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原创评论] 用好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
2022-07-20 15:35: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举行,这是20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国组织召开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7月18日《农村日报》)

  农业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智慧。作为农业文明的精华,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生产系统,不仅记录了人类不同文明阶段的探索历程,也对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保护、利用、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对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以精耕细作和生态循环为特征的农耕体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到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从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到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以勤劳智慧成就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为世界贡献了极具价值的文化与自然瑰宝,也是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积极响应者、参与者、贡献者,中国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为这一新遗产类型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贡献了中国智慧。比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我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精耕细作、集雨保墒、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也创造了独特的山地梯田景观,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截止到目前,中国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产与生态功能,农民是其创造者,更应成为传承和受益的主体。中国重视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有的地方将遗产地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推介,开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项目,带动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增值;有的地方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的激励机制,让参与保护的乡亲尝到更多甜头,获得良好收益。推进活化利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持续挖掘放大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努力将遗产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我们要借大会东风,携手合作,汇聚合力,推动各国农业文化遗产地更多互动,碰撞出更多文明火花,探索构建机制化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人类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就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播和传承达成更多共识,共同提升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和水平,携手构建世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的美好未来。(乐兵)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四川文明网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