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是个宝,多看图书全明了,挣钱!”9月21日,峨边彝族自治县红旗镇觉莫村的“彝”动书吧外的“文化大篷车”正在上演,演员邛莫毛美尔一段“三句半”还未唱完,台下的村民吉苏阿信就带头鼓起掌。
“彝”动书吧送书到乡村。
她们从“三句半”里尝过甜头——在年初的一场“文化大篷车”下乡慰问演出中,演员也是这样用“三句半”劝导村民学习小凉山彝绣,与吉苏阿信同村的欧提薛英听进去了。她在“彝”动书吧里读完《小凉山彝族刺绣纹样图谱》,还参与了县上组织的集中培训,卖彝绣一个月就挣了700多元。后来,她被树立为致富典型,带动村里包括吉苏阿信在内的50多名彝族妇女参与,半年下来每人每月因彝绣增收1000余元。
峨边“彝”动书吧。
“要见成效,得用巧劲。”峨边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针对峨边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当地创新“彝”动书吧,“盘活”原本在县图书馆、乡镇图书室中利用率不高的20余万册图书,分散投放到群众聚居点,每月轮换,将阅读送至“最后一公里”。
同时,把握彝族群众喜歌舞的特点,将“彝”动书吧定为“文化大篷车”巡回演出地,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和彝区群众生活语言特点,编制三句半、彝族手铃说唱等文艺节目,让群众在传唱中记下文明习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晋朝)
编辑:杨均
相关推荐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