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中秋 十五望月十分明 清景无限好个秋-威尼斯2299

  |     |     |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古诗词里的中秋 十五望月十分明 清景无限好个秋
2022-09-09 15:12:00 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2021年9月21日,中秋节,在内江市甜城湖拍摄的月亮(资料图片)。黄正华 摄(视觉四川)

举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张鸣 摄

  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中秋佳节,翩然而至。

  2022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古往今来,人们祭月、赏月、祈盼丰收与幸福。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描绘中秋节的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苏东坡、杜甫、白居易都曾引明月入诗,为中秋而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周啸天特意从历代诗词中挑选出7首经典之作,从其造词遣句、修辞用典、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为读者解析中秋里的文化意蕴和情怀。

  王建的中秋名句

  无一字写人而望月之人宛在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周啸天认为,这首诗是历代歌咏中秋的名篇。

  先解题,“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夜,即中秋之夜。“全诗抒发的是望月怀友之情,写法上很有特点,耐人寻味。”周啸天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写在庭院中,独家赏月的情景。诗中并列了中秋月夜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月光、栖鸦、冷露、桂花自然融合,造成寂寥、清凉、潮湿的境界,对怀思之情有衬托的作用。而这两句最独特的是,写月没有“月”,无一字写人,而望月之人宛在。“月光是通过‘地白’表现出来的,不但营造出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视感,同时也有低头思故人的意味;再提到‘桂花’,当然是庭中之物,却使人联想到月中桂树的传说,就等于将广寒宫的凉意带到了人间。”周啸天还特别强调,原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这说明,诗中徘徊庭中之人,当夜并不孤单,“有人认为这是诗人匠心独运,以设想友人思念自己着笔,是完全说得通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都是写望月怀人,而上句是一个人的望月,下句是天下人的望月。周啸天感叹,由一己的相思,联想到天下人的相思,是诗意的一大升华。他认为王建巧取了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一夜征人尽望乡”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不知秋思落谁家”却是李益和张九龄这些前人没有说过的,“张九龄、李益等都只说天下之同,王建却进而说到同中之异,盖人生苦乐各别,不知几家团圆,几家伤离。此诗三句肯定,四句质疑,出以唱叹,感慨无端,正是会作诗的结法。”

  二张皆望月怀古

  一有气魄一有哲思

  既说到王建的这首七绝,是借鉴了张九龄的经典,那么,张九龄的《望月怀古》就不得不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在周啸天看来,这首中秋月夜怀人的诗词,是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具有宰相气度,绝非小情小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诗句是属于任何时代的,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大海上升起的月亮,可以是中秋的月,也可以是春月。天涯共此时,写出了一种空间的距离和心理的认同。”

  张九龄的大气,还表现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并不限于男女,亲朋好友皆有情;怨也非真恨,而是强化相思的表达。“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出月夜失眠者的情态,而在月光下,人的情感是净化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最后两句表达对远方人的祝愿,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诗句中一定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全诗意境朦胧,表达委婉深曲,极有情致。”周啸天认为该诗虽篇幅上比《春江花月夜》小得多,意想和语言也单纯,但更耐人寻味。

  不过,要说中秋,要说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确是典范之作。“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本身就足以唤起柔情绮思。”周啸天直言,与其说《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如梦似幻的夜曲,毋宁说是一支缠绵深邃的人生咏叹曲。“张若虚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沉思着困扰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问题,即本体的问题、生死的问题。诗人将这一沉思放到宇宙茫茫的寥廓背景之上,放到春江花月夜无限迷人的景色之中,使这一问题的提出,更来得气势恢宏,更令人困惑,也更令人神往。”周啸天如此总结,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沉思着短暂而又无涯的人生,抒写情侣间的相思别情。诗情的消长与景物变化十分协调。在诗的前半,读者看到春暖花开,潮涨月出,以及夜幕的降临,渐渐引起哲理性的人生感喟。诗的后半,向着这种哲理感喟的生活化、具体化,读者又看到春去花落,潮退月斜,而长夜亦将逝去。“这绝不是一夜的纪实,而更像是人生的缩影。”

  大醉之作最负盛誉

  东坡的通达清空一气

  在中秋望月怀人的古诗词中,若论脍炙人口的程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必须拥有一席之地。周啸天用“最负盛誉”来形容《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前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上片写中秋欢饮达旦。首二句从太白《把酒问月》开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一起即入醉语,颇有谪仙风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紧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问,便自有谪仙、恍如隔世之感。月朦胧,醉朦胧,便有飘飘欲仙之感;既自拟谪仙,则自有‘归去’一说;‘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翟乾佑玩月事,‘高处不胜寒’则暗用《明皇杂录》叶静能邀帝游月宫事,盖月中有‘广寒宫’也。飘飘欲仙,只是一种感觉,并不能实现,词人却把原因归为‘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便有味。”

  再说下片,下片兼怀子由。子由是谁?苏东坡的胞弟苏辙,周啸天解析道:“词中‘转’‘低’,写出月夜时间的推移。‘照无眠’即有‘达旦’未睡意,苏东坡想子由如此,天下离人也如此。下问‘何事长向别时圆’,本来月的圆缺和人的离合并无必然联系,奈何月圆之夕,特易启人离思。‘不应有恨’二语,无理而妙。‘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议论,脱口而出,自来未经人道,故为名言。最后的祝愿语出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直接是对子由而发的,也是代天下所有的牛郎织女立言的。它表现了苏东坡一种通达的人生观:现实人生尽管有缺憾,却依然使人留恋。”

  周啸天总结,《水调歌头》整首词上片抒情中带议论,下片议论中有抒情,表现出苏东坡富于憧憬而又直面现实、由把握现实而超越现实的自然观、人生观及人格美,给人以充分的审美享受和积极的思想影响。他赞叹:“此词行文明白家常,清空一气,读之无任何语障,然措语多有出处,大觉有书卷气即文化氛围在焉。”

  李白的月非中秋的月

  望月的愁却似中秋的愁

  月,是中秋的魂。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将月亮写成经典的,也被后人视作在中秋值得吟诵的篇章。李白的《月下独酌》《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就是这样的佳作。无论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都与中秋的情思紧密相连。

  《月下独酌》是李白诗歌代表作之一,作于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春。当时李白供奉翰林,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因而有很深的孤独感。周啸天说:“此诗将月、酒合为一题,不是对月发问,而是对月独白。这首诗充分体现着李白的人生理念。人生渴望永恒,而永恒不属于个体生命。人生最怕孤独,最怕举目无亲,所以没有人不渴望友谊和爱情。生命给人恋爱的日子不多,因为短暂,所以值得珍视。人只能为快乐而活着,而幸福在于分享,没人分享时,李白只好拉来假想的对象,聊胜于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来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影子,和自己凑成了一个‘派对’。”

  至于《静夜思》,周啸天笑言:“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它的内容是那样家常,语言是那样浅显,却偏偏出自大诗人李白之手。”很简单,这首诗就是写李白油然而生的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而引起这一思绪的触媒,正是“明月”,李白就这样为乡思之情找到一个绝妙的意象。而这样的意象,又何尝不是中秋节,渴望团圆的人们共同的愁绪?周啸天感言:“月亮就是一本活的历书。人们居家看,外出看,中秋看,元宵看,熟悉得如同家人。看到明月,就会想起儿时的一切,老家的一切。《静夜思》抒写的乡愁能将天下人一网打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去蜀之作。2018年中秋节,周啸天曾经在“月满中秋 诗韵巴蜀”的诗词赏析会上,特别推荐过这首并非“中秋”主题的诗词。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是下弦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周啸天直言,这首诗渐次为读者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四川文明网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