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农博园核心区。
天府农博园里,用彩色水稻种出的“大国粮仓”字样。
9月18日,省内外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黄富教授团队研制的杂交稻新品种“川康优2115”进行测产验收。
这个丰收的秋季,对于成都来说意义非凡。成都农情调度显示:今年,成都水稻播栽面积为223.85万亩,从8月下旬起,就开始进入收割季。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农机手们戴着口罩,手机上的健康码显示为绿码、行程码也是绿色的,还有“蓉疫畅”电子通行证,他们开着收割机驶进稻田,驶进丰收季。
尽管今年8月中下旬遭遇了持续高温挑战,成都水稻仍呈现丰收盛景:截至9月20日,成都平原水稻收割已完成191.1万亩,完成进度为85.4%,比去年同期快了24%。“预计还有两周将全面完成收割。”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这个收割季欢庆丰收,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成都举行,将是历届之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
“藏粮于地”的活力
秋风十里稻香十里
9月中旬,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种植大户王建坤的600亩水稻已收割完毕。他种的是国家评定的一级优质稻“忠优107”,平均亩产超过550公斤,米的味道在品评者口里“有点像米花糕”。
从空中鸟瞰新津连片的十万亩稻田,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像一块块大号的绿色豆糕,孕育着蓬勃生机,绽放着稻田的芳香。
这样精心整理过的大田,绵延数里、装点大地的景观大田,种植着高产优质的春小麦、秋水稻的大田,在成都有个学名叫“高标准农田”。
自2013年开始,成都拉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序幕,并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标配”进行打造,至今累计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358万亩。这个配置清单的1.0版是田网、路网、水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网、设施用网等“七网”配套,排灌渠系、机耕作业道等设施较为完善,每年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今年8月中旬,成都市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在空间上布局“一带十园百片”,即提升建设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0个以上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0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到2024年末,园区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以上,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粮油(粮经)产业园区15个以上。新津宝墩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即是“一带十园百片”中的“十园”之一。
精彩的是“一带”——成都在中心城区环城生态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内及周边七大楔形区域打造十万亩粮油产业带。车行绕城高速,可以看到道路两边种着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在中心城区领略良田千顷、稻田麦浪的美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集成应用,让良田既是景区,也是优质高产田。
“藏粮于地”之于成都,在于规模经营、优产高产,也在于地力提升。近年来,蒲江县率先创新整县推进以耕地保护与土壤提升工程为核心的“5 1”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农民改变生产方式。如今,蒲江县又在全域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两个替代”工程,打造92个示范基地,全县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负增长。8月10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49个上榜名单,邛崃市与剑阁县一起成为川内上榜市县。
对于成都而言,“藏粮于地”还在于制定“长牙齿”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今年4月,成都出台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十条措施,7月出台防止耕地撂荒的十条措施,实行四级“田长制”,在顶层设计上为“藏粮于地”保驾护航。
“藏粮于技”的潜力
“种”兴产业“机”耕沃野
9月18日,受农业农村部委托,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外专家汇聚大邑县一百亩高产水稻示范片,对四川农业大学黄富教授团队主持育成的杂交稻新品种“川康优2115”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当天,专家们关注的对照品种是“宜香优2115”,也是由黄富教授团队于2015年创制成功的杂交稻优质超级稻品种,是西南第一大品种,累计推广近1800万亩,生产优质稻谷91亿多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80亿元。
专家们认为,“川康优2115”在外观品质、抗倒性、产量3个方面均优于“宜香优2115”,是“西南稻区又一重大突破性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亩产达到809.6公斤。
备受省内外专家关注的“2115”系列是一个水稻品种“家族”——依托2010年黄富教授团队创制的“雅恢2115”这一种子“核芯”,在此后12年里诞生了18个“2115”水稻品种,成为“川种”振兴的有生力量。
“川种”振兴,成都一直在努力。每年秋季举行的“鱼凫杯”优质稻米品鉴活动已连续举办8届,“宜香优2115”是多届活动的对照米。“鱼凫杯”也培育出了100余个水稻新品种,为培育“蜀中好米”贡献力量。
在成都,种业“芯片”攻关已成为“藏粮于技”的核心内容。目前,成都育种科研机构约有50家,现有种子(种苗)持证企业111家,占全省持证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全省超过三分之一的杂交水稻、玉米品种审定试验在成都开展。
成都大力实施现代种业建圈强链行动,把种子种业作为基础核心产业来培育,成都以天府现代种业园区和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总部区“双核”为驱动,以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津天府农博园、蒲江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多点为支撑,健全完善“核心 基地 网络”科创体系,加快构建种业发展格局。
目前,成都已建成西南最大的育种科研基地。到2025年,成都力争种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现代种业高地。
“藏粮于技”的另外两个支点,是成都农业的机械化和数字化。
在成都平原,水稻全程机械化插秧早已成为惯例。近年来,成都在以水稻、小麦为主的平坝地区,全面推广机耕、机播、机防、机收、机烘等全程机械化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促进专业化社会服务。据了解,成都创新实施农机购置市级累加补贴20%和薄弱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政策,成功申报了6个省级“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区域服务中心,全市粮食日烘干能力2.7万吨,小麦、水稻、玉米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100%、93%、40%。
9月21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成都农业博览金秋消费季在天府农博园启动。活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ar/vr、5g等技术,创新打造“云展览”“云直播”等多个云端数字化应用新场景,推动实现“云注册”“云资讯”“云招商”“云展览”“云会议”“云发布”“云直播”“云优选”“云服务”等功能。
与此同时,在天府农博园核心区3000亩大田展区内,100多种智能设备的运用,将数字农业的科技感带给入园参观者。
成都发展数字农业优势独特,这里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成都共建的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也有由京东等互联网科技企业打造的“智慧农场”“无人农场”等,更多农业黑科技正在成都不断诞生、成长、壮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都充分利用“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点,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努力探索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文弦 图片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编辑:杨均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