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特色文化精品,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
阿坝:掀起“诗与远方”的最炫民族风
阿坝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多元共生。图为在松潘县黄龙景区,藏族同胞跳起欢乐的舞蹈。 向雨 摄
理县甘堡藏寨群众穿上民族服装,喜迎游客到来。谢晓庆 摄
游客在阿坝县的草原大棚里采摘草莓。 传明 摄
达古冰川娜姆湖。 张世妨 摄
这里有被称为“石砌建筑典范”的藏羌碉楼及村寨、“中国圈舞活化石”的锅庄、“复音孤岛”的岷江上游藏羌多声部,流传于草原和山谷的格萨尔英雄史诗……
阿坝州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拥有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在历史长河中,阿坝地区的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各民族同身共命、同气连枝,多元文化互鉴互促,民族情感互联互通。同时,阿坝地区逐步发展成为祖国西北与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大通道,阿坝州也因此得名“民族走廊”。
民族文化是地区最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在文旅发展过程中打造民族特色文化精品、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将有力地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为承办好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阿坝州坚持在结合上下功夫、融合上做文章,着力于全方位展示阿坝文化、阿坝元素、阿坝精神,尤其要彰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下感恩、团结、奋进的新风尚、新面貌,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努力向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新阿坝。
相关调查显示,外国游客普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风景感兴趣,更加愿意游览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和朴素真诚民风的风景名胜。
当前,阿坝州正以世界眼光,通过构建体现文旅产业发展大格局的“最炫民族风”,将“诗与远方”的文化场景送到每一位海内外游客的面前。
点点星光
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时间赋予文化以意义,文明也因时间而积淀。
早在5000多年前,阿坝地区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先民们创造了融于周边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远古文明。阿坝境内营盘山、刘家寨、协玛坚等古文化遗址遗存,印证5000年前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交融互动,它们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点点星光。这些文明之光还辐射周边乃至成都平原地区,成为古蜀文明重要的源头。
数千年来,大量氏族、部落、族群在阿坝地区南迁、北移、东进、西延,成为中国西北、西南地区民族迁徙的通道。
公元前316年,秦在岷江上游地区设湔氐道,隶属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冉駹之地置汶山郡,属益州。唐代至元明,丝绸之路“河南道”的勃兴,茶马互市的繁荣,共同见证不同凡响的过往。自清以来,大量汉族、回族等族群融入阿坝地区,民族大交流、大融合日益加强。
多民族的世代居住、交融,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阿坝民族文化,如今数量众多的遗产项目,正是阿坝民族文化的代表。
自清乾隆年间起,阿坝地区各族优秀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英雄壮举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阿坝地区藏羌屯兵多次奉调浙江宁波等沿海地区抗击英军,将士们奋不顾身、英勇顽强,诠释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及至现代,红色火种在这里世代相传。从1935年4月到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相继经过、留驻、转战在阿坝州境域,历时16个月。当地5000多名各族优秀儿女参加红军,走上革命征途。“朴实而伟大的各族人民,有力支援了伟大而坚强的红军,雪山草地永远传诵着不朽的英雄史诗。”阿坝州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佩林感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阿坝地区各族群众、各个阶层慷慨奋起。在前线,5000多名阿坝各族红军将士,北上抗日,杀敌报国。在后方,阿坝地区各族父老乡亲捐鞋袜、募寒衣、献银元和名贵中药材,尽显赤子之情。
近年来,阿坝州通过考古、文献和口述历史整理,进一步厘清“家谱”“家史”,充分认识到阿坝州从古至今与中华文明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摄制完成170集口述历史专题纪录片,编辑出版32卷本《阿坝文库》,编撰《中华羌族历史文化集成》《青藏高原山水文化·阿坝卷》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文脉
在保护中传承弘扬
民族文化作为阿坝地区最具特色的精神标识,是文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民族文化之魂植入旅游之体,保护开发、推陈出新,经过多年的探索,阿坝已经形成清晰的转化路径:通过文物、文化、文艺的结合,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形成精品旅游资源,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源于传统,又与时俱进。近年来,阿坝州自主创编音乐剧《牦牛革命》《辫子魂》,拍摄《阿拉姜色》《红色土司》等以民族文化、革命历程、旅游风光为题材的影视影片,制作发布《阿坝州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成果精选集》《中国国家地理——大阿坝特刊》《阿坝州高海拔山峰图录》《何处韵悠扬——阿坝州非遗之旅》《阿坝州研学之旅》等书籍20余套,创作推广“阿坝州全域民族新锅庄”。
“通过文艺创作,让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族文化的共同性,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阿坝州文联主席巴桑说。
——重在保护,又在传承中弘扬。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州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含实验区)4个,是全国首个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域覆盖的市州。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阿坝州建成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先后完成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申报和“第四批州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三批州级非遗两基地”申报工作,有序推进2017至2021年省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立足各民族文化和情感底蕴,阿坝州近年聚焦创新创意,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积极推动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涌现出了“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等一批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通过高端品牌推向世界的非遗文化传承人。
今年6月,《百年阿坝民族民间传统服饰集成》一书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集合了阿坝州13个县市,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各民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服饰上千幅图片,这些服饰大多是百年前的珍品,也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品。该书以抢救性记录的田野调查,整理出各民族传统服饰非遗项目的重大课题,为阿坝州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传统服饰资料。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服饰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羌族地区,作品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随着阿坝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藏族和羌族服饰也被开发成为旅游产品。
——发挥制度优势,传承优秀文化。阿坝州编制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制定并颁布实施《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护条例》,组织召开阿坝州革命文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阿坝州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通过切实保护各民族文化的文脉,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通过实施一盘棋整合营销战略,阿坝州明确“熊猫家园·净土阿坝”形象定位,擦亮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遗址、大禹故里“九大”文旅品牌,深挖“九大”品牌内涵,顺利完成以大熊猫品牌为主创元素的文旅宣传口号和logo征集制作,组织开展“熊猫走世界”文化交流活动。采取线上线下营销模式,通过媒体直播、专题推介、合作交流等方式,全媒体、多渠道轮流推送,阿坝独具个性的文旅资源正在不断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识。
全球推介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作为本次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地的九寨沟县,精心准备了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大礼包。”九寨沟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
借着本次文旅大会的东风,九寨沟县推介打造了一批九寨美食和品牌餐饮店,边边街、天堂口、好吃巷、菜园路等都是“有颜值、有文化、有烟火味”的特色美食街区,将推出手抓牦牛肉、高原雪域牦牛掌、青稞核桃酥等100道具有民族风味的九寨美食,让人欲罢不能。
民族特色文化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阿坝州以此为切入点,形成不同产品形态,满足八方游客的不同需求。
文化从“口”先入。近年来,阿坝州着力挖掘民族和地方传统风味,开展藏寨、羌山、回味“十大名菜”评选并制定烹饪标准,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餐饮标识,加快培育“阿坝味道”“阿坝名店”“阿坝名厨”。加快建设文艺街、美食街等主题街区,大力引导省内外知名文创品牌、特色小吃入驻,为游客营造品鉴多彩文化、品尝各地美食的良好条件,切实增强阿坝文旅感染力。
体验从“住”着手。体现地域风情,九寨沟县全面提升“住”的品质。通过进一步提升全县住宿行业内涵品质,积极打造林水间、阿布氇孜、甘海森林山居等藏羌特色民宿集群,采用藏绣、石刻板画等民族文化元素作为酒店装饰,特别是阿布氇孜民宿从房屋构造到内部装饰全部为藏式风格。民族元素与现代风格的巧妙结合,为九寨沟住宿业增色添彩。
满足以“购”承接。深挖人文底蕴,九寨沟县全面满足“购”的需求。按照文旅融合发展思路,该县已开发系列文创产品1000余种,依托登嘎甘(熊猫舞)、南坪曲子、舞等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九寨有礼”文创专卖店。通过全面拓展九寨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做实做透“九寨水文章”,将向与会嘉宾和游客大力推广九寨沟白酒、红酒、矿泉水及特色水果品牌产品。
此外,九寨沟县近年全力推动演艺产业集群发展,引进《九寨千古情》《藏谜》等具有代表性的演艺品牌,打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嘎甘为创作来源的《登嘎甘》原创音乐舞台剧。这些特色娱乐活动,都将与嘉宾和游客见面。
此前,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香港大公报、中国日报、今日中国等20家媒体记者到四川采访,全方位多语种宣传推广四川文旅名片“三九大”等文旅品牌和阿坝州文旅产业发展新业态和新成果。
会议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通过国家级外宣媒体平台,聚焦九寨沟全域开放仪式,开展英、日、韩三语图文直播和10个语种的全球宣传报道。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阿坝州相关负责人表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阿坝将继续深度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显示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放眼世界,走向国际。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因文化而繁荣,文化也因旅游而精彩,两者的良性互动,正是阿坝旅游发展的方向,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潜力所在。(登林)